爱乐奇英语创始人
美国麻省理工博士
各位校长,下午好!我是1997年去MIT,1990年在浙江大学跟当时计算系的系主任潘云鹤潘老师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话题、时间已经比较长了,从1955年美国MIT的两个教授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其实现在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娱乐中、交流中等任何地方都在用,或多或少我们在用人工智能,或者说的更夸张一点,我们会在被人工智能用。
今天是11月18号,刚刚过去的上个礼拜是最火的,也变成了全球的购物节“双11”,我觉得中国的零售、中国的互联网、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在全世界展示出领先的地位,我们可以简单地看一下。
今年的“双11”一天就天猫成交是1682亿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加上京东和另外的商家,肯定要达到将近3000亿的交易额。这个数字的背后,按照张勇的说法,今年是线上线下、海内海外的共振达到这个数据。张勇引用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价值,他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协作”。
简单看几个数字,就今年阿里这个集团通过移动互联网改造线下将近100万家门店,让5000多万消费者参与了这次互动,很多是年纪大的老年人,可能在原来的PC时代,他是无法参与这样大的活动。手机时代,他会用微信、支付宝,瞬间就可以参与。这次活动里,有40%是全球品牌,所以为什么说是海内海外共振,中国和世界完全是连在一起的,90%的消费是通过手机来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
现在最火的词叫“新零售”。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改造,现有线下零售的创新、技术、产品,包括在上海的河马鲜生,很多的无人商店、无人配送扑面而来,更新迭代相当快。
我们看到,零售行业与日俱进,每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把这个换到教育行业怎么样?新零售几个最重要的特点,教育行业现在可能还在研究。
一、新零售是无界的,以前购物要么是在线下店里,要么是线上用手机买,现在完全可以在线下商店通过手机购买线下或者线上的,没有时间的界限,也没有空间的界限。
二、以人为中心,现在很多淘宝出了个性化产品、定制化产品,教育说以人为本,能不能做个性化的教育,其实这个在零售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了。
三、一切数据在线。客户在线、商品在线、员工在线、管理在线,让整个效果和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如果我们把新零售概念用到教育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和挑战?其实教育行业和零售行业差别太大了,差距不是一点点。
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教育牵扯到的角色很多。不像买东西,买衣服最多是颜色不一样,尺寸不一样,教育涉及到的学生、家长、孩子、老师、校长,可能还有客服,牵扯到的角色非常多。你要把新教育做得好,你的产品就得能无缝地满足不同角色的使用以及使用场景,产品和服务得不通的。
二、真正的教育,不是营销类的教育,服务周期都很长。像很多伙伴的短期课程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一般长期课程两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的长期课程。教育的服务周期和销售、零售的差别很大。“双11”以后可能大家都不关心,教育不行,这个礼拜搞了活动,接下来可能要服务一年,才能把这个服务做得有效。
三、教育服务的对象差异非常大。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个性差别很大,一个比较外向,一个比较内向。一个两岁就可以包馄钝,一个七岁鞋带都不会系。女儿三岁才学会说话,儿子一岁话就说得非常好。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差别都很大。教育,相信线下的校长、老师更有体会,教育,你的学生个性、自理能力、主动性差别都很大,如果你把新教育产品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这个挑战是非常大的。2000多年前,孔子说要因材施教,到今天为止我们更多的是一刀切,这是很难做的事情。
四、整个教育消费角色周期成本很高。因为父母来使用学校的服务,不仅是投的钱,更多投入的是对你的信任、时间。所以,交易的角色周期很长,成本很高。
其实爱乐奇非常有幸,我们将近十年一直在做线上、线下结合的事情,我们没有改过赛道。教育要沉淀,整个教育的规律要了解。所以,我们就像老黄牛一样,一直在做线上、线下的结合,今天才看到了曙光。
怎么赋能?七年来,我们做的产品已经服务了将近1000家教育培训机构。线下我们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教育点已经超过5000家,服务过的学生人数超过1500万,累计做的题目超过50亿道题。
我们在这七年沉下心来专心做一件事情:通过产品、服务、内容,把我们的线下机构服务好,做线上、线下结合。这条路很难,但是我们觉得很值,也是非常正确的一条路。
从2015年开始,其实真正从2016年开始,线上线下结合,海内海外共振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也是提前了两三年就开始做外教的服务,这个非常有意思,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学生接受的服务不是一个老师,或者不是五个中国老师,可能是两个美国老师,一个英国老师,两个中国老师,是一个混合优化。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非常幸福,他的选择、服务不断地在优化。
七年来我们做的工作很多,相信大家都用了我们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功能做了“爱课件”、“爱校通”、“爱测评”、“爱作业”、“爱专教”、“爱运营”,“爱”字很多,可以体现出我们的工匠之心,在不同的场景做了不同的产品,有很多的人在用。但是我觉得我们的产品用户体验可以做得更好。
去年、前年,我们通过2-3年的时间把我们的产品做了升级,今天正式发布给大家。
我们把将近十个产品浓缩成了四个产品(角色):
一、老师,蓝色。
二、学生,白色。学生的作业、测评都可以在这一个APP里用。
三、家长,家长不仅有APP,还有公众号,帮助大家非常容易使用。
四、校长。在座那么多校长,我们肯定要服务好。
接下来会讲几个产品,我们先看一下爱乐奇的老师端,这是最难设计的产品。因为老师工作的流程、用户的路径比较长,特别是中国培训机构的老师非常辛苦,他要做很多的工作,他要服务家长、服务孩子,同时又要有尊严,能够把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服务服务到大家。
第一步,最前面我们老师需要做测评,需要通过工具了解孩子英语学习的水平、能力以及学习目标。
第二步,包含有很多的课件,我们公司帮60多家培训机构做各种各样课件的定制,课件是上课很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做内容在线课件。
第三步,课后。老师可以很方便地布置作业、收集数据、了解动态,也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微信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数据没有办法沉淀下来,更多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并不完全是一个工作的工具。所以,我们把沟通的工具融合在老师端,让老师更容易和家长进行沟通。
第四步,学习的数据。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数据在线。数据能够沉淀,数据能够分析。通过数据不断地优化我们的教学、服务。
班级管理、报告、家长的同步,我们的UI设计师精心设计了非常简洁的截屏给到老师,你要数据的优化、展现都是非常费劲费力的,手机就可以自动化分析好。
如果要做新教育,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你怎么服务年龄跨度这么大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体验。所以我们的课件能够支持3-18岁的孩子,同时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打造自己的课件。
我们是中国极少数有能力提供课件、设计、制作、优化能力的公司,我们现在定制教材的本数已经超过1500本,自己标准的教材有150多本,我们课件的模板超过470多本,整个课程单元已经有50000多个,所以我们有非常科学又接地气的课件内容。
爱乐奇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两三年来,我们一直用数据做一把量尺,通过量尺可以非常快速地了解孩子的水平。我觉得测评是非常科学的事情,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每周、每个月、每个学习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测评工具了解孩子、老师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老师和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通过自己的量尺对孩子的了解才是更全面、动态的。通过这个量尺我们可以做很多的工作,包括CAT的测评、学习异常的预警,我们做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预判。大数据也可以帮我们找出可能发生的情况,提早进行准备。最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大数据给大家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比如说除了主线课程以外,是不是可以配辅线课程?除了中教之外,可不可以配外教?除了写作之外,可不可以配阅读?这些个性化的设计可以真正地帮助老师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多年来收集数据最新的优化结果,叫机器人自动出题。听起来很悬乎,电脑怎么可能自动出题?但是大家每天看的新闻,很多都是电脑写的,电脑配的,电脑推荐的。相信很多人都在用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最强大的就是后面语义的分析和人工智能的优化和推荐。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模板的设计,电脑可以自动产生很多的习题,现在可以做到将近95%的自动化,还有5%需要人工,特别是外部的专家做一些检查。我们希望在6-12个月的时间内,把剩下的5%让机器完全做下来。这个工具一旦成熟,老师的主卷、出卷,各个学校自己校本教材的设计,又到了另外一个层次。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老师会后可以体验一下:班级在指尖。很多互联网体验,因为有大数据、人工智能,老师上课的体验过程都已经发生了质变。
接下来稍微讲一下学生端,原来老担心,孩子是不是没有手机,是不是眼睛不好。相信新的技术,新的科技可以帮我们不断让变得更智能。iPhone X出来以后,它的屏幕已经相当大,精度很高,对眼睛的保护比iPhone刚出来时候的手机好很多。我们今年出了一个内容,学生端也是全上手机。
学生端做得更简洁,比如说线上、线下融合,这里面学生端的课程体系里不仅可以看到外教课程的提示,还可以做中教课程给他布置的作业。一个屏幕上,把学生要做的工作全部罗列出来,当然我们的任务里不仅有课程,也可以放测评,以后也可以做作业。我们和几家学校做测试,不仅可以做视频外教,也可以视频中教,以后在手机端上,学生的体验都是无缝的,不仅是线上线下,也可以做海内海外共振。
爱乐奇的家长端,除了我们原来有的学生报告、通知提醒、班级动态,这次提出了全新的微信号支持模块,爱乐奇的家长也可以下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扫二维码,大大减轻了学生下载、安装使用爱乐奇的门槛。这些对家长来说很方便,既然把孩子送到你这儿来,知道孩子的情况、孩子的进展、孩子的问题、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指尖都可以满足需求。
但是要把这些产品做好,其实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跟家长端其实有很多互动,刚才为什么说新教育特别难做?就是因为他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有不同的互动。我们从课前的课件预习(包括微信通知)到线上作业的制作、完成,以及到动态查看学生班级情况,还有一些自学的任务可以推送,最终到家校的沟通,这些都是通过互联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不需要你今天下载这个APP,为了听力下载听力APP,为了背单词下载背单词的APP,孩子手上可能有四五个APP,在这里可以无缝衔接:孩子是一个APP,家长是一个APP,能够非常的轻松使用。
讲到线上线下的同步,不仅在学生端,上课之前可以预习,上课中可以互动,同时美国老师的报告也可以在手机上很快地呈现出来。美国老师全用英文系统,电脑自动翻译成中文。沟通起来也非常方便,孩子在家里、课堂里要上视频外教,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CAT测试,它主要是一个量尺,我们把作业的数据、上课的数据以及自学数据都融合在一起进行匹配和分析。这是全中国第一个把对应能力对标了中标、美标和欧标。
最后看一下校长的产品。校长这个产品是最难做的,我们接受到了很多的吐槽。校长有大校、小校,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甚至有五线城市,无线城市。有些(校长)是做英语为主,有些(校长)是全科,有些是原来做唱歌跳舞转过来的,每个校长的需求都不一样,把校长篇做好的挑战非常大。好在我们有很多的校长朋友,整天给我们吐槽,锤炼我们,让我们不断地了解各个学校的需求。
首先我们这个校长端主要还是为了提升教学,不完全是招生引流的工具,主要还是为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这里有包括智排课、监课、师资管理、预测、数据……这些在我们数据管理里都已经跑过了,现在想办法跟一些大的合作机构能够用在中教的排课上。
很多校长跟我说,我这里有几千个孩子,那边有几十个老师,怎么做匹配?用Excel表做,时间不一样,要一直合作,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诚意。所以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请了最好的工程师做出了智能排课系统,差不多5秒时间可以匹配将近5万的学生与2000名外教,电脑自动排课,排好二维码生成可以发送,这是我们合作机构非常喜欢的一个APP。
线上运营方面,我们也开始尝试把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展现,同时在前端让各个学校很方便地可以上架自己的课程。因为现在像京东、天猫、淘宝等很多机构都是用在线的方法进行宣传,介绍他们自己的教育产品。商城就是为这些功能而设计的,让学校的不管长期课程还是短期课程,不仅是线下课程,也可以是线上课程,能够更容易地上线,让家长能够使用。
回到刚才我们讲的几个难点,真正要把新教育做好,这四个难关必须过,这四个难点必须克服。
一、涉及角色多。我们现在按照角色,干干净净地理了四个APP出来:孩子、家长、老师、校长,每一个角色下载的时候下载一个就可以了。通过这四个角色合理地分配,把不同的功能进行融合、优化,让每一个角色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都是无缝沟通。
二、服务周期长。这个怎么做?这个真的要靠硬功夫,我们做了那么多年,做了这么多的产品,不仅有3-18岁的内容,还做了做课的工具,线下、学校想定做自己的课件、自己的作业。我们现在有整套的人工智能的方式和作品,帮你做课程的设置和定制,把后面很多用户的画面帮你画好。我那天碰到一个校长,招生的时候他的手机一直在口袋,不是看微信,而是给新来的家长展示他以前的孩子在爱乐奇里学到的成绩以及动态、照片,这是一个最好的招生工具,没有任何比你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学生的满意程度更好的招生手段,我觉得这是最靠谱的,靠效果说话。我们帮助你把周期的数据都进行沉淀、分析和展示。
三、对象差异很大。我们引进了手机测评、自动出题,甚至我跟国际学校的老师、校长在谈,他要求我们分层教育,一个班20个孩子,可能有快、中、慢,用这些内容的工具,完全有可能做到分层教育,既使一个中心的班,也可以做到分层教育,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四、角色成本高。我们提供了混合式的教学方案,比较灵活,不仅有线上、线下,而且我们提供机构商城,进行全域展示和服务,最后把大数据进行全息用户画像。并不是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你这个机构,最好的学校是相互选择、相互匹配,适合你的孩子、适合你的家长进来,这是最好的。
因为我自己也是老师,我父母都是老师,我们大家都是一颗爱心从事这个行业。其实做教育做的那么多年,做新教育,我们相信我们也要跟上。我们在说新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能够把它做好,还是要靠我们校长的支持,甚至校长的批评,校长给我们提各种各样的建议。
我非常有幸在过去十一年中,有一个伙伴,昂立教育集团的资深副总裁王晓波先生,我认识他的时候是一个很热的夏天,我们那时候在做云试点技术。那是2005年的时候,12年前,抗战只有八年,我们认识已经有1.5个抗战。那时候很热的天,在小小的房间里录音,一录就是四个小时,那时候非常热。王晓波老师和施总一直在给我提各种各样的建议,说这个产品应该这样用,家长应该有这样的功能,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现在孩子的想法、使用习惯都不一样。所以我们非常有幸真的能够沉下心来,跟我们这里1000多位校长不断地打磨、优化。我们不追什么风口,也不找什么热点,教育的事情快不起来,孩子总是一年一年才能长大,而且我觉得违背任何教育规律而做的动作,迟早都是要有问题的。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跟王晓波老师在这个会之前一年多做了很多视频外教的尝试,做了很多线上、线下结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