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当教育者们都在关注和讨论中国教育改革未来的走向的根本问题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未来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为什么培养?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先生来到本次2018学习力大会,向众多教育从业者诠释了这些核心问题,并与在场参会者深入讨论了这些问题。
以下内容整理自他的主题演讲——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中国古代讲,人生有三境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我们说一年树谷,十年数目,百年树人。自古以来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本次全教会上这个培养目标有了完整的表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具有中国心的人,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醒,学会自律,成为有大爱、大情怀的中国人。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分数高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见识。
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我们的孩子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些就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好,通过素质教育把要求具体化。
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需处理好学习量与学习力关系
素质教育的落实其实在2014年首次提出了要求,开始研制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2016年9月则以课题组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
此次,杨秘书长在主题报告中简要给大家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里面不是讲的学科知识本身,更不是讲它的容量或者难度,也不是要过于关注知识点和训练点,而是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核心素养给予更多的关注,要以核心素养为纲,统筹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情景,围绕问题展开,全面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文化基础方面,这些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如说在PISA测试里上海的学生2009-2012年连续三年拔得头筹。2015年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个地方组成的联合体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主测科目科学上获得了第十名的成绩,在最擅长的数学上获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在阅读上获得了第27名的成绩,总共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有72个,应该说这个表现都还不错。这是我国的成绩,在成绩面前我们自信、有底气,但同时也要自醒、自觉,采取补短的行动,着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等。
在自主发展方面,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是他一切成长的基础。首先就是要学会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培育孩子的兴趣,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接着,他开始谈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他指出目前为止,还是存在校内减负,校外加负;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输不输在起跑线上看对象,在刘翔看来是成立,但对于人生的长跑来说,它不成立,走的早很好,走的快也很好,但是最最重要的是走的远。前面几位嘉宾提到“学习量与学习力”的概念很好,我们不是要盲目增加学习量,而是要提高学习力,不忘教育初心,为孩子负责,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
互联网时代,教育形态发生重要变迁
在杨秘书长看来,目前的教育形态发生了几个重要变迁:教育重心、资源形态、评价形态、学校形态等。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平面的教育资源已经开始走向无所不在的数字化资源,“信息化让我们的教育资源摆脱了时空限制,让我们达到数据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让每个孩子坐到了教室第一排。”他认为,在未来的时代必将带来多媒体交互适应、自适应、个性化的学习中心,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同时,他也认为,大数据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将助推解决“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教育能够量身定制,这就是我们未来教育的新形态。三年以内我们不能高估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30年以内我们不能低估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他坚信未来一定是一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最后他期待着众多教育从业者能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更好立德树人,把教育方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