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强-精锐教育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加盟公司总裁
徐康乐-顶思TopSchools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唐进-爱乐奇CTO
Frank-君学集团副总裁、伯乐工场CEO
Frank:感谢几位嘉宾,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AI时代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改变。首先我看了一下今天嘉宾的结构,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孟总是K12教育机构的代表,徐康乐是为国际学校提供服务的平台,唐总作为这个行业的上游供应商服务商,给下游提供产品服务,君学在教育行业里面也做了一个上下游的平台,所以我今天想听听各位的观点,对于在AI时代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因为人工智能也好,AI也好,在这两年都是非常火的一个词,从我们国家来说,2017年好像有一个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的规划,上升到国家的战略,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在教育行业好像所有新技术的落地都要比其他行业晚三到五年,所以我想请各位嘉宾从自己的角度去谈一谈,在人工智能这一波,在教育这个行业,它是不是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并且很好地应用这个技术。或者从你们的感受来讲,这两年人工智能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情况是怎么样的。
孟晓强:因为这个题目比较大,这两年人工智能也很火,所以基本上各种论坛都有这种话题。从这两年的研发机构也好,或者是教育机构在应用方面,我看到很多机构都在做尝试,包括精锐教育,包括昂立也在做,包括好未来,但是我觉得成果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还没有,因为大家都在磨损,都在试错,都在踩坑。我简单分享一些精锐教育做的事,因为我们有K12的组合平台,我们初次的尝试是在小朋友的阶段,孩子在有效阶段,包括从幼儿园到小学,其实他的知识点是简单的,我们国家是要求幼儿园不能教东西的,真正的小学是小学教学,知识点也很简单。初高中考试的切分什么的也教不到,不是知识学不会,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我们可以看到线下所有的幼小的教育机构都在打知识切片或者知识传授、知识学习类型的东西,服务于一些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的培养没有一些清晰的定义,对于一个小朋友行为的规划和准确的描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两年前初次做了这样的尝试,我们跟中国教育学会有合作,请他们的教师来做了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也试图对小朋友的一些行为做一些规范性的描述,我们也有所谓的观察和量表去衡量幼儿园小朋友在各个游戏活动、环境、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他们的关注力、重视程度、互动性等各种尝试,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第一是观察员的水平不一、标准不一,怎么打分?第二,样本数据其实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个难题不光是中国幼教行业里的难题,国际上也没有看到哪一个国家在幼小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方面有明确的分工标准或者是明确的方式。所以,精锐自己尝试了这样的东西,我们在所有的教室里安装了AI的镜头,一个镜头可以抓取15个强度,精度可以到毫秒级,所以它只是一个尝试的工作。我们的目的是收集孩子在学习的阶段的各种表情肢体表情、语言表情和互动表情,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说,我们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从小就贴上专注力的标签,但是这不阻碍我们的学习。因为我们不主张打标签,是因为没有标签具体的方法和算法,没有找到合适的描述方法,而不是不应该做这样的研究。这个课题出来之后,我们和华师大和中国教育协会在研究,我们有数以十万计算样本,如果收集起来这个数据是有价值的,至于数据后面的算法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现在不能做,也不能讲,因为还没有得出这个结论,还没有找到孩子在这个年龄过程当中的行为规范是什么,能够准确描绘它准确的专注力、走神、互动性、活跃度,你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算法,这是一个课题,这个课题不是精锐的难题,而是对整个幼教行业孩子评估的难题。我很庆幸我们有这样的手段,假想五年之前,这个技术是不太难实现的,人脸识别从技术上不支持做这件事,但是现在技术上已经迈出这一步了,第一步是数据摘取阶段,第二步叫做数据解读和分析,第三步叫做解读和分析的应用。坦白而言,我们还没有找到,目前的教育机构和教育研究者也都还没有找到,大家正在一起摸索。唯一高兴的是我们迈出了这一步,我们也愿意通过AI教学,对于孩子的行为的抓取方面去做这样的探索,有可能会得到很多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Frank:精锐现在在积极地用新技术做一些尝试,唐总呢?您是做技术出身的,能不能就这一方面做一个解读,或者说爱乐奇是怎么做的?
唐进:总的观点跟孟总很像,因为我自己是技术出身。所以我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是比较谨慎的,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很多知识水平还没到那个程度,就像今天讲的,只是刚刚开始,或者只是在探索过程当中走了第一步。但是我觉得这第一步很关键,有点像今天去西医看病,他第一次给你出的是这个验血报告,我们不说这个验血报告背后代表的是什么,但是他是指标。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育第一个做的事情就是收集学生、老师的数据,就像验血报告的指标可以出来,我们不需要对这个指标下结论,这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好老师或者是好学生,我们不需要下结论。我们做得更多的是把这个东西积累下来,和我们的教研老师,和我们的行业大咖进行研究,过几年之后也许大家会有更好的标准,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Frank:先收集数据,然后再看看未来的做法,徐总你服务了很多国际学校,在国际学校的圈子里面,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的感受?
徐康乐:顶思TopSchools是一个很年轻的公司,成立了三年,我们服务的面比较特殊,我们是服务K12和中小学校的TO B的平台。在这个中间,我们给学校主要提供的包括会议交流,包括教师培训、教师招聘,所以今天我看到后面有一些问题,我觉得这跟这个相等蛮相关的。我们自己之前也做过课题创新的研究和报告,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有一系列的数据,首先在教育行业内,AI的渗透率是很低的,AI和旅游行业,包括健康医疗行业,在应用领域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从亚洲研究来看,包括新型的技术或者设备,在学校内所产生的变化是比较小的。这里说的是变化,但是并没有说学校没有沿用这些产品。我们分析国内的这些学校,当然我觉得他们本身在软硬条件上也是相对比较好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将近60%的学校在用互动平板的设备,包括有一些学校现在也开始安装一些摄像头去捕捉学生和老师课堂上的一些内容。但是这些也包括孟总、唐总所分析的,收集来的只是数据,但是数据怎么从信息变成下一步的智慧,这还需要几个步骤。作为顶思TopSchools来讲,学校相对于培训相对来说是一个更保守的机构,因为我们做任何创新和尝试之前,应该会有更严密的对比的参照和研究的过程。我们有一个科技赋能教育的板块,也邀请了教育科技公司,给我们学校讲现在最前沿的一些能力,就是用AI帮助我们,也就是我们是怎么学习的、脑科学是怎么发展的,只有先认识这个,我们才知道科技,或者是更先进的一些人工智能的手段,怎么样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其次是我们自己在教师培训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很注重一个是老师对ITC的技能的培养。再其次,我们也跟很多英美的大学,包括一些研究机构尝试合作,因为我们会做很多的听课、观课和评课。怎么样利用一些技术的手段,把他们收集来的信息数据变成更有价值的、可以跟老师提供的反馈,这是我们希望做的。
Frank:几位嘉宾的观点还是相对比较一致的,实际上大家是刚刚开始把AI应用到这个行业里面,开始收集一些数据,然后看看未来有什么更深入的应用。因为我们也在这个行业里服务了大量的教育机构,特别是走二三四线城市的比较多。我有一个感觉,教育行业对很多科技的拥抱程度跟其他行业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业人员对计算及科学素质就不够,因为没有那一段基础。所以在落地的时候会不会遇到困难?我想听听唐总的分析,我们这个行业大家也都在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实际上很多人真的不见得了解它背后的一些基本的底层逻辑,在这件事情上,爱乐奇在也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到了自己的产品当中,给全国的教育机构和学校赋能,在过程当中你们有没有遇到相关的困难?或者说你们有没有想法怎么去推动这种改变?
唐进:确实,我们爱乐奇服务了很多教育机构,我们发现90%以上的教育机构的研发人员是有限的。他要使用高新技术是有难度的,包括我们爱乐奇也不是特别大的工资,我们有一个理念,中国有很多的公司在成长,其实没有必要每个人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我们比较强调的一点是专人做专事,现在爱乐奇正好在教育科技的中间桥梁。第一,爱乐奇肯定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做,我们要利用好Google、阿里云、百度云、科大讯飞,把这些AI能力集成,然后我们懂得这教育机构的场景然我们做更适合他们的教育场景,他们利用我们提供的SaaS产品,每一层对应的这样的场景或者方案输出,其实每个人都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在这个事上推动AI大数据就会好很多。
Frank: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行业做一些技术上的普及?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讲底层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大数据的定义是什么。
唐进:其实这个问题难度挺大的,最早来源于百度人工智能云计算的部门,我有时候感觉大家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混为一谈了,我就会纠结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云,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AI。但是我们是技术人的视角。不管是什么,最终是必须要到教育的场景当中,然后跟教育的这些老师、学生,包括机构发生联动之后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包括我在百度做教育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做的东西很好,但是我们的机构用不好,感觉就像是技术里的实验品,落地不了的原因就是缺少交流行业的知识。当我跟教育机构,包括培训机构的CEO交流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认为是双向的,他在教我什么是教育场景,他在教我什么是学生和老师,什么是课堂,然后我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会帮到他,这样才会相互推动。
Frank:加大双方的互动交流,基于教育业务的场景更多地交流。
唐进:是的。
Frank:刚才讲了一些人工智能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应用,我们畅想一下在未来大家会觉得人工智能会重构教育的场景吗?还是说在现有场景的基础上延续下去,只不过在不同的场景当中,AI会起一个加强或者强化的作用
孟晓强:我持乐观态度,因为我觉得人的技术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十年前的社会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在哪,出门已经不带钱包了,十年前不能想象。所以拉大尺度看AI发展的话,我的观点是它彻底改变教育方式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授课教育,到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因材施教,坦白而言,我看过很多的文章说,中国的传统授课式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就像我们坐在台上侃侃而谈,但是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中国的传统教育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因为有了技术手段,我认为是完全可以想像的,通过技术手段,每一位孩子的反馈、学习情况,都能够被数据化和收集,并且能够打标签,并且人工智能会帮助你了解他的掌握程度,技术手段就不细讲了,能够找到他们每一个地方的问题在哪里,能够针对孩子短板上的问题进行补习,完全避免我们现在的题海战术。我们是做个性化教育的,我说我们经常浪费时间,你考80分,我考80分,咱们都丢20分是一样的吗?所以我觉得我们未来要解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实际上是通过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正做到有效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我觉得未来技术真正地做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Frank:您觉得未来是颠覆性的,或者是有可能重构。
孟晓强:对,重构。
徐康乐:未来已来,我想AI肯定会对教育发生很深刻的影响,这个会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的层面。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首先AI是影响我们未来所有的社会发展的结构,以及是人才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过去我们需要很精湛的技艺,我们需要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但是未来十年以后,孩子们所从事的工作我们也许没听过。本来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了社会组织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次我觉得在微观层面上,我们所在的是学校这样的场景,AI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看到了不同的产品,比如说一些可以戴在头上的检测工具,学生想到什么的时候他是比较兴奋的。未来我觉得可以让我们过去不太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不太显性的学习程度变得更加可见化。我们有一本书叫做可见的学习,为什么我们会用纸笔考试?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偷懒的方式,这是最容易体现一个孩子在过去这一段时间学习的成果,所以我就用这种方式展现出来。但是还有思维能力的提升、沟通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评测能不能利用AI技术有一些真正的发展?然后让我们了解到孩子学得怎么样,学得如何。孩子的学习将来是AI没有办法取代的,更多的需要的是协作能力、找到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辨识,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所以从这两个层面,我认为AI都可以有这些帮助。
Frank:AI会改变教学的流程和场景吗?
徐康乐:之前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提反转课堂,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个很新的概念。包括现在很多的孩子除了在学校之外,他会有一些自适应的学习系统,我觉得它确实已经在改变了。但是至于说它改变的成果到底如何,整个的时代在变化,我们原来说要取长补短,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扬长避短。我们在视频上可以明显看到,家长总想让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或者是自己的梦想,或者是自己过去的情节,又或者是说我觉得这个孩子可能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如果他自己没有一个能动性、主动性和驱动性的话,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发现推着孩子走已经越来越难了,他们的个性萌发的意识越来越强。美国有一位研究学者叫做莫扎诺,他提出了新的学习层次,除了我们原本所说的听说读写、计算等等,他提出去了自我认知,就是你对自己有多少信心,你对自己有多了解,以及原认知,原认知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学会学习。如果说,AI将来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在哪一个层面发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会是更让人心潮澎湃的一点。从推动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我相信AI一定会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能够更关注在机器所不能取代的方面。比如跟学生建立情感的连接,去给他提供更多的合作伙伴的共学关系。
Frank:目前AI其实已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场景当中起着强化、优化的作用了,但是会不会重构,更多的是想象空间是吗?
徐康乐:我认为这个过程已经在发生了,任何的重构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Frank:唐总,爱乐奇一直在给众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人工智能的教学的产品,您觉得这些产品在落地的过程当中,对这些老师,会不会提出新的要求?如果有的话您觉得会对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新的要求?
唐进:我分享一个关于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多少职业。英国剑桥大学做过一个研究,他说未来363个行业里面,老师被AI取代的概率只有0.45%,这个比例很低。AI至少在现在可以看得到的算法内,更多取代的是重复劳动,包括重复的数据量大的相当每没有更多穿插性的工作。文化、情感的角度,需要有老师更多的参与,包括爱乐奇现在向机构提供的指标,我们在做这些指标的过程当中,永远留了一部分评语是让老师参与的,永远让老师发挥有温度的、有穿插性的东西,这是我们爱乐奇在现阶段做的事情。
Frank:所以您的观点是AI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实际上对于老师会减少某一方面的工作,但是对另一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跟孩子情感上的连接,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等等,实际上提出了很多要求。
唐进:是的,AI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做了一个背诵课文自动批改的AI辅助能力,以前老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叫到这里来听他背诵,然后打分,这样的话40分钟就过去了。现在孩子们拿着PAD进行背诵课文,这样的时间就空出来了,老师有很多的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Frank:所以未来即便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老师也不会被淘汰。
唐进:对。
Frank:精锐是教育机构网,也有大量的老师,你们应用人工智能的产品,或者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孟晓强:对于人工智能的加持和技术赋能,对于老师未来的教育方法,我们认为会产生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是以教授知识内容也好,无论是打标签、切片、难易程度也好,包括测评,其实都是关注在知识本身的层面。但是大家要知道,知识本身是会过时的,以前在发展当中,我们在工作当中真正用到的知识很少,你学习到的是能力,所以老师关注在知识教授里面是不对的。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工具,把重复化的东西简化掉,把老师的重点放在能力上,包括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综合总结能力,这才是一生的培养。精锐教育有一个自己的口号,精锐教育在内部为什么讲学习力?学习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意义,这成就了孩子,所以我们不能把眼光只关注在知识本身的层面上。所以现在太多的老师关注的是知识的东西,我们应该关注学习力,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所以我会认为AI技术的加持有了工具之后,我们未来的教学方法转变,会从知识层次转向能力层次。
Frank:原来老师对于知识的传递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孟晓强:对,都在解决知识的问题。
Frank:他对于使用相对复杂的人工智能的工具、理解,会不会提出这一方面的要求?
孟晓强:其实老师也会不断地学习更多知识,大家都是学习的过程,我爸我妈都会移动支付了,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另外我觉得对于知识本身来讲,老师的能力也有这个要求,就是他对你知识的了解。我们为什么有名师,因为名师有自己的法宝,尤其是中国教育部评选的。现在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把知识层面的教育差别极大地缩小。
Frank: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会不会有要求?
孟晓强:人工智能不会让事情变复杂,应该简单一样。如果大家用人工智能就像开飞机一样就不行了,我相信人工智能最终的应用是简单有效为主,不会让大家觉得玩不转。
唐进:第一终极目标是让人简单应用,第二是专人做专事,科学家做的东西很复杂的话,一定会有企业把这些东西做得很简单。
Frank: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是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AI也好、5G也好,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家觉得对于教育行业会带来哪些新的机会?比如说对于教育从业者或者说对于教育机构也好,或者说国际交流也好,会不会有新的机会?
孟晓强:这个想象空间非常大,我也看了最近的一些报道,7月底召开了教育大会,对未来的未来教育有很多的描绘。总体来讲第一是应用,就是教学方式方法上一定是百花齐放的,现在AR、VR、全息投影以后都会实现,比如小朋友看恐龙,恐龙可以马上投影。另外是通过AI智能,对于老师也会有促进,对班级的控场、对不活跃学生的关注程度,未来都可以通过互动场景都有帮助。还有对学员的抓取一定会很精准,未来一定会知道哪一个孩子的关注力很多,哪些孩子是愿意自己互动的。另外就是家常家长的沟通,跟教育监管的沟通也很重要。有了AI之后,我们的数据都在云上实时监管,任何的机制都可以加强这个方面。
Frank:互动关系、合作关系会被改变。
徐康乐:我前面说了,我认为AI已经改变了教育很多方面,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包括5G时代的到来,我觉得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和应用,能够帮我们去赋能教育,从学校的场景上来说,其实我可以想像得到,就是从我们学校的招生到我们教师的招聘和培训,我们课堂的授课、学生的评测,以及最后的申请学校,去到大学,我觉得所有的这些环节,科技都可以给教育带来赋能。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刚才唐总也说到了,硬技术已经有了,但是应用到这些场景中具体怎么样去变得优化,变得怎么样更容易使用,就是我们从业者应该去进一步探讨交流和尝试的方面。新技术是有成本的,我希望各个大的技术公司,包括教育公司,你们能够更多地去想象和考虑一下学校的场景,因为学校的场景有一个比较大的好处,相对而言环境比较封闭,不会受其他因素的感染,我们可以共同讨论和研究学校当中的应用。
Frank:学校落地一个东西会很安静。
唐进: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关于这些新技术,5G、AI、大数据、VR、AR,这些只是横坐标。纵坐标其实是场景,场景可以是学校、培训机构、家里、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这些纬度的任何一个地方,交集在一起的地方会产生很大的创新,这是留给所有企业的机会。
Frank: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回归,回归就是千百年来教育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因为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它需要情感的互动,需要老师和场景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无论有没有AI这种新技术,或者其他的新技术,这都不会改变。所以我们要回归到基本的层面。进化方面,几位嘉宾的观点说得很清晰,对于未来AI,已经在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改变,有些有些改变我们看得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已经有一些新东西有了萌芽,也代表了某种生命力,进化在这个行业已经开始。所以我们特别庆幸有你们这样的服务机构,包括爱乐奇这样的科技企业,能够不断地把新的技术的普及,不断地给这个行业注入更多新技术。我们的群体比较大,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始终感觉这个差异太大了,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当我们说中国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有人说的是一二线,有的人说的是四五线,这个差距太大,我们觉得它是我们未来市场的存在,所以希望在未来爱乐奇能够把这些技术更多地给到我们的行业,任重而道远。